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UN UNESCO) |
 |
2009年10月1日,泉州南音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南音,原称弦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是我国弥足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南音典雅优美,独具魅力,千年来广泛流传于泉州一带闽南语系地区,并远播台湾、港澳和东南亚等地,成为联系世界各地闽南人的精神纽带。作为南音的发祥地与集中地,我市历来重视和爱护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民间的弦管班社馆阁,几乎遍布城乡各地,以至山边海角,爱好者自愿结合,自娱自乐,随处都有管弦之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市首次出现由文化部门出面组织的弦管团体和公办乐团,弦友们成为新文艺工作者,他们学习新事物、服务新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弦管重获生机与活力,民间的弦管团体恢复发展至500多个。在1981年至2005年期间,我市已成功举办了8届海内外南音大会唱。从1990年起,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并且年年举行中小学演唱演奏比赛。泉州师院、泉州艺校招收南音专业学生,开辟了传承新渠道。而在保护与研究南音文化遗产方面,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南音学会、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做了大量艰巨、基础性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几乎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十大类,成为全国地级市最受瞩目的“非遗”版图。 |
2009年9月,泉州南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各相关部门、南音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广大南音艺术家、南音爱好者的支持下,泉州南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
过去近六年,是泉州南音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已上升为国际性的文化品牌,人们对南音文化价值的认识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南音“申遗”成功以后,迅速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传播,尤其是近几年,南音的影响愈发深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