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古泉州(刺桐)史迹推荐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UN 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古泉州(刺桐)史迹推荐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总展馆,设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主体楼一楼的“刺桐:古泉州的故事”展示馆,其核心内容是展示“古泉州(刺桐)史迹”的16个申遗遗产点,展示遗产点产生的历史背景、文物价值,并由此及彼,呈现泉州海外交通贸易走向繁荣的盛况,向参观者展示“古泉州(刺桐)史迹”所处的辉煌历史时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三大类别“非遗”项目中,泉州共有4个项目入选,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

 

      在泉州博物馆内的“非遗”活态展示区前,坦桑尼亚前总理平达驻足良久,感觉新奇。喜好研究历史的他连忙向导游询问欧洲的那些白瓷是不是就来自这座城市,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平达连声称赞。平达坦言,他多次来华,发现中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在泉州所见亦是如此,“传统的戏剧、陶瓷、雕刻、服装、木偶等,历经千年依然保存得很好,并且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中。我们特别希望把泉州这种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也带回我们的国家。”

 

 

      “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遗产是泉州在以“刺桐”的代称闻名于世的宋元时期(960-1368),在“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阶段的背景下,产生并遗留至今的与海洋商贸、海洋文化相关的诸多史迹与遗址。它们代表了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航海、贸易运行系统,完整而突出地展现了长期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古代中华帝国在其海洋文明发展高峰时期的航运设施水平、文化交流与港口城市的建设情况,体现了古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东方重要港口城市的历史地位、航海和贸易传统,以及因国际交流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特征,从不同角度勾勒出10至14世纪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繁盛图景。作为著名历史事件“马可波罗世纪之旅”东西两端的威尼斯和泉州明确见于史籍。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6个遗产点列入“古泉州(刺桐)史迹”,分别为: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江口码头、九日山祈风石刻、真武庙、天后宫、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泉州府文庙、老君岩造像、开元寺、伊斯兰教圣墓、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德济门遗址、洛阳桥。

 

 

      推动海丝申遗,是泉州全市上下十多年来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重要行动。早在2001年,泉州就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海丝申遗工作。2006年和2012年“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曾两次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下阶段,全市上下将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做好我市申遗文物本体保护、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同时,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群众参与申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进申报工作营造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