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站曾刊文介绍有关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访问官网)(UN 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介绍有关泉州的海丝文化英文全文翻译
https://en.unesco.org/silkroad/content/quanzhou-crucial-port-along-eastern-maritime-silk-roads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东段极其重要的港口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中国港口。这座被来自阿拉伯世界的贸易商人称之为刺桐港的港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极其重要的港口,接纳来往于这条航线上的不同文化与宗教背景航海者与旅行者。泉州与周边地区,尤其是与南海地区之间的商业和文化的交流最早的历史记录是公元6世纪,即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泉州港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四大港口之一。这座港口城市在宋代(960-1279AD)和元代(1271-1368AD)成为中国东部最大的港口。泉州刺桐港当时曾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一百多个港口有商贸联系,如印度的马德拉斯,伊朗西拉夫港,阿曼的马斯喀特,还有远及非洲坦桑尼亚东北部的桑给巴尔岛。公元10世纪,栽种在港口周边迎接远方航海者的火红刺桐花特别吸引人,泉州港因刺桐花而得名Citong(刺桐港),阿拉伯航海者昵称之为Zayton。


      中世纪的几位著名探险家如马可波罗,鄂多立克和伊本白图泰都曾到访过泉州,并写下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的描述。作为各类船舶起航地与停泊地,刺桐港还是一座繁华的商埠,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在此交换商品。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看来就是从泉州刺桐港出发陪伴蒙古公主远嫁波斯(现在的伊朗)。


      泉州众多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遗迹见证了泉州港这段辉煌的历史。泉州湾出土的船舶和南海沉船就是泉州港当年的繁荣和兴旺的例证。例如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那一艘沉没的木壳帆船残骸,就是一艘建于13世纪泉州的三杆远洋商船,当时满载香料,药品和其他商品,从东南亚回国后在港口沉没。再则,泉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枢纽与交流中心还是宋代最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的中心。


      世界各个不同地区的航海者,商人和探险家来到泉州港,他们当中有佛教徒,印度教徒,还有信奉道教、景教、摩尼教、犹太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等不同宗教的人士,他们居住在这座城市里为不同种族与宗教群体和谐共处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从泉州这座城市宗教历史遗址与遗迹多样性可以得到证明。


      以双塔作为标志的开元寺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同时也有中国最大的道教老君雕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的泉州清净寺是泉州与阿拉伯世界长期交流的见证。另外,泉州晋江草庵供奉着世界仅存的摩尼光佛石像。此外,还有其他民间的古迹,如梁式石桥洛阳古桥,五里长桥安平桥不仅是泉州刺桐港繁荣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和其他文化在设计和建筑上的融合。


      在认识到泉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一部分,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考察了这一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港口。在泉州五天的考察中,多个著名国际专家与本地专家之间进行多次接触与交流,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下在这个城市成立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


      为了纪念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重要性,2014年10月14-18日泉州市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中国一日-重返泉州-来自泉州的问候”的展览。展览展示泉州历史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特别突出展示了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联系。此展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琳娜·博科娃女士总干事发布的消息揭开序幕的,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战略规划助理总干事汉斯·德奥维尔先生发表演讲。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撰写的开幕辞中,她强调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著名的中国港口的历史地位,以及这座依傍大海的城市对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所做的贡献。


      博科娃女士着重提及泉州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世界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名录、以及收录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本次展览的开幕仪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与泉州市特别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前总干事杜杜·迪安先生所作出的贡献